海信家电陷于第二阵营困境
2025-10-05
海信家电面临业绩下滑,第二梯队地位岌岌可危
半个月前,海信家电公布的半年报令市场失望。公司营收493.4亿元,同比增长1.44%,净利润20.77亿元,同比增长3.01%。这一成绩与去年同期13.27%的营收增幅、34.61%的净利增幅形成鲜明对比。
财报发布次日,海信家电股价应声下跌,A股跌幅达5.55%,跌至25.69元,至截稿时22.70元;港股跌幅为6%,跌至22.70港元。同时,公司宣布总裁胡剑涌辞职,44岁董事长高玉玲兼任总裁职务。
高玉玲于去年11月接替代慧忠出任董事长,成为海信家电首位女性掌门人。在美的、海尔、格力占据行业前三,小米等新兴品牌加速追赶的背景下,海信家电面临的不仅是业绩压力,更是战略转型的迫切需求。
当前,白电市场竞争加剧,传统第二梯队品牌的生存空间正被快速压缩。
首先,我们来探究一下海信家电究竟出了什么问题。作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的暖通空调,上半年实现营收236.94亿元,增幅仅4.07%,毛利率下降1.56个百分点至27.12%。
华安证券分析认为,二季度中央空调收入同比下滑幅度达到高个位数,家用空调也出现低个位数负增长。更尴尬的是,整个行业其实是在上涨。奥维云网统计显示,2025年上半年家电大盘零售额同比增长9.2%,空调市场零售额增长24.9%。国补政策持续发力,消费需求得到有效释放,但海信并未从中受益。
竞争对手也没闲着。GfK中怡康数据显示,美的、格力、海尔三家企业占据近七成市场份额,第二梯队品牌的发展空间持续收窄。小米通过线上渠道布局,2025年已成为线上空调市场第三大品牌,其总裁卢伟冰提出2030年进入全国前二的目标。
海信也在积极应对。引入原美的集团副总裁殷必彤担任空气事业部总裁,他的加入体现了海信对空调业务的重视程度,也反映出公司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紧迫感。
然而,内外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。国内业务收入252.49亿元,同比下降0.31%,显示海信在本土市场遭遇挫折。海外业务表现相对较好,收入204.51亿元,同比增长12.34%,欧洲、美洲、中东非等地区增长均超过20%。但海外毛利率仅12.33%,远低于国内31.02%的水平,盈利质量有待提升。
高玉玲作为财务出身,有自己的一套玩法。她主导的成本控制措施效果显著,2025年海信家电高管薪酬普遍下调,总裁胡剑涌年薪从729.49万元降至406.13万元,降幅超过40%。钱不够花?那就去理财。上半年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及定期存款210亿元,较去年同期140亿元增长50%。投资收益达到5.11亿元,其中资金管理收益2.53亿元,占比接近一半。这种做法在提升财务收益的同时,也引发了对主业投入不足的担忧。
战略层面,高玉玲押注国际化。她在AWE大会发表演讲,阐述海信的全球化理念。通过连续赞助足球赛事,海信品牌知名度从2025年的37%提升至2025年的54%。她曾主导收购欧洲家电品牌Gorenje,为海信进入欧洲市场奠定基础。
多元化也在尝试。海信通过收购日本三电控股进入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,虽然该业务目前营收占比约10%且尚未盈利,但被视为重要的增长点培育。
然而,账面数字仍然不太好看,资产负债率73.91%,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例超过95%,短期偿债压力较大。现金对短期负债覆盖率仅9.76%,财务安全边际偏低。
市场地位也没太大改善。空调业务虽然在新风细分市场取得43.9%的占有率,但整体市场份额有限。冰洗业务中,容声品牌在中高端市场份额为12.7%,距离行业领先地位仍有差距。
高玉玲现在的难题很现实,既要保证短期财务稳健,又要为长期发展铺路。过度依赖成本控制和投资收益可能影响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,而激进的扩张策略又可能加剧财务风险。
在家电行业技术迭代加速、消费需求升级的背景下,找到合适的发展节奏成为海信的关键。